資訊頻道

首頁>咨詢頻道> 新聞聚焦 >李希貴:教育已演變成為服務業(yè),而且不可逆轉

李希貴:教育已演變成為服務業(yè),而且不可逆轉

  發(fā)布時間: 2022-11-21      瀏覽量:1598


01

教育已演變成為服務業(yè)

且不可逆轉


今日的十一學校,教育已演變成為服務業(yè),而且不可逆轉。

2001年,中國被批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視為服務業(yè),當時,著實令我們吃了一驚。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把自己從事的既高尚又偉大的工作視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為什么因為一個WTO,教育竟然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服務業(yè)?

也是在2001年,教育部啟動了第八次課程改革,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增加課程的選擇性。選擇性的課程必然造就有選擇權的學生,而有選擇權的主體,是不是可以認定為我們的服務對象?

多年過去,在今日十一學校的校園里,教育確實是在演變成為服務業(yè),而且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根子就出在課程改革上。

在十一學校的《行動綱要》里,我們把課程定位為學校的產品,決意通過對課程的構建和開發(fā),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于是,幾年下來,我們把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整合梳理,便有了幾百門校本課程,其中大多數(shù)為選修課程。即使數(shù)理化生,每一門學科也變?yōu)橛?個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數(shù)理化生,其他學科亦然。

學生的選擇一旦進入校園,所開發(fā)的課程必然面臨學生選擇過程中的無形評判。說到底,學校通過開發(fā)自己的產品——課程,為學生提供服務,教育也由此演變?yōu)榱朔諛I(yè)。

當教育成為服務業(yè),研究學生的需求必然成為工作的前提,而他們的需求千差萬別又千變萬化,挑戰(zhàn)自在其中。于是,對話、談心、咨詢、診斷,挖空心思弄清學生,成為校園教育工作的重頭戲。

當教育成為服務業(yè),師生平等成為校園生活的基本狀態(tài),教師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高高在上的架式、教訓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無法在這樣的校園里藏身,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師放下身段、敞開心扉,以長者的責任和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對話、溝通、合作,共同成長。

當教育成為服務業(yè),就必然以客戶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過去的教育,可以僅僅讓上級肯定,或者讓家長滿意,學生的苦累都是我們追求業(yè)績的代價。而今天,學校必須把學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創(chuàng)造快樂的校園當作共同的追求,由學生來評價學校工作也就成為常態(tài)。

02

最少的管理,最小的行政權力

推動師生關系平等


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權力推動教育瀚海巨輪,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會姍姍現(xiàn)身。

2008年,當十一學校沒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之初,學校一下子熱鬧起來,一時間,學生個性張揚,問題凸顯,老師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最大的挑戰(zhàn)來自于平等的角力。

一位曾做過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我,在不當班主任之后,他與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因為這位同學不以老師說的為然。這位老師告訴我,這在過去他做班主任時是不可能發(fā)生的,那個時候的談話一般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現(xiàn)在看來,那時的教育并不真實。

這位老師刻骨銘心的體驗,代表著教師們放棄行政力量之后普遍的心路歷程。在以往的校園里,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里進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個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學生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卻很少有人追問。學校就這樣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規(guī)規(guī)矩矩的學生送出了校門,任由他們在社會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園里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機會。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對真實的學生。還是那位老師,當幾天后與學生再一次談心時,他首先做出了一個令學生驚詫的舉動:向那位學生道歉。理由是,老師不該在第一次談話時就帶著一定要說服學生的先入之見,對話應該平等。沒想到教師的姿態(tài)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位學生竟立刻向老師賠禮,因為,他不該在老師與他談話時出言不遜。頃刻間,師生間有了一條通往融通的道路。

要想讓真實的學生出現(xiàn)在校園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師生平等的校園氛圍。尊重、包容、傾聽彌漫在課堂,愛、幫助、欣賞在校園內燦爛,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權力推動教育瀚海的巨輪,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會姍姍現(xiàn)身。


03

少一些說服,多一些對話

教育更理性,效益大增長


其實,今天的校園里應該少一些說服,多一些對話。這樣一來,教育也就變得理性,而效益卻大大增加。

傳統(tǒng)的校園里教多育少,早已構筑起了一個學生成長的樣式,將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學生一一地嵌進去,如果其中哪一位不肯就范,說服就成為我們首要的工具。

我們并不去以同理心換位思考背后的原因,有時候甚至也不去探討其中是否有合理合情的成分,經驗、權利、交織著一些教育“機智”,最終學生幾乎無一例外地全被征服,我們的想法終于嵌入了學生的腦顱替代了他們的想法,于是,教育一次次獲得“成功”,而校園里卻越來越沒有了學生的熱情。

其實,今天的校園里應該少一些說服,多一些對話,在師生對話中,老師把自己和學生都看作平等的一方,自己的想法與學生的想法放在一個天平上權衡。這樣一來,教育也就變得理性,教師可以淡定從容,學生也可氣和心平,教育的效益卻大大增加,其持續(xù)性、持久力也非同平常。

平等對話的效益遠非如此,更加重要的是由此生長起的學生的思想。當學生的想法時時得到呵護,創(chuàng)造的幼芽隨時得到澆灌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筍,于是,對話的機會在校園里便會隨處可遇。當我們放棄一定要說服別人的習慣,便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學生們堅持的觀點里,正有著我們的追求;在學生們追求的理想中,正有著我們的堅守。只是過去我們從沒有認真審視過學生們的想法罷了。

在教育工作者傳統(tǒng)的詞典里,我們賦予了“教育”太多的責任和壓力,當壓力一旦過度,我們全然忘記了目標,說教便成了全力以赴的常態(tài)。當我們不去發(fā)現(xiàn)學生們身上那些充滿希望的幼芽,“育”也就沒有了對象。


04

讓教室成為學科的領地


終于有一天,在十一學校,教室成為學科的領地,每一位老師都有了自己的一間學科教室,教室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學從誕生之日起,就特別強調環(huán)境育人的力量,然而,作為教育最直接的環(huán)境——教室,在育人系統(tǒng)工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卻總是被忽略。

終于有一天,在十一學校,教室成為學科的領地,每一位老師都有了自己的一間學科教室,教室成為學科學習的重要載體,從圖書、掛圖到藥品儀器,從作品張貼到學習方法介紹,每一個角落都彰顯著專業(yè)和學術,當師生共處這樣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過去只能靠嘴和耳朵才能進行的學習,今天變得生機盎然,尤其是當觀察、演示、實驗、模擬、討論交流與網上游歷來得如此便捷時,學習也變得好玩有趣。

還是過去那間同樣大小的房子,為何給學習帶來如此重大的改變?教室里為何萌發(fā)出如此的力量?其實,我們不過尊重了學科學習規(guī)律罷了。

在傳統(tǒng)的教室里,所有的學科教學都面對著同樣空洞蒼白的教學環(huán)境,大量的教學資源無法進入學生學習過程,有著天壤之別的學科卻在用著完全相同的教學模式,違背規(guī)律必然成為常態(tài),單調、無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必然的學習生態(tài)基本特征。而學科教室的建設,完全按照學科學習的需要配置資源,依據學科學習的規(guī)律裝點環(huán)境,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手腦并用,聽說并重,學習生態(tài)自然平衡而和諧。

教室的力量還來自于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著不一樣的個性,溫馨、深邃、靜謐、夢想、追求、壓力,成了教室不同的主題詞。于是,有著不同需求的學生便有了不一樣的去處,當然,需求也會隨著時間和心境的改變而改變,于是,選擇也就成了學生的家常便飯。

教室的力量還因為同伴,那些相約自修于同一間教室的同學,有的因為相同的志趣,有的因為共同的目標,有的因為相互合作,有的需要比肩競爭,他們因為各種緣由走到一起,卻因此創(chuàng)造出相互影響的教育情境,這些本來的受教育者,卻在不自覺間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的教育資源。

曾經在傳統(tǒng)的學校里做過一些調查,讓學生寫出自己喜歡的10個地方。教室,這個學生天天呆的地方始終不見蹤影,今日,當我們進行同樣調查的時候,已經在學生喜歡的前10個地方里發(fā)現(xiàn)了教室的名字,而且,學生寫下的已經不是一間籠統(tǒng)的教室,它帶有斑斕的色彩和鮮活的性格,這樣的教室才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05

讓學生成為自由獨立的個體


只有當學生在內心深處明確地認定自己不屬于任何人,并且可以在許多團隊中扮演不同角色時,他們才真正長大。

如果有人問選課走班對學生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學生會說是歸屬感。

其實,做過班主任的老師大都清楚,從組建起一個新的班集體,到形成一個有著凝聚力、向心力的團隊,往往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期間既要智慧與汗水,也需要耐心與等待。當這樣一個結結實實的集體形成之后,每一位學生在其中很容易固化已有的角色。有時候,由于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則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侵犯甚至剝奪了集體內的個體利益。表現(xiàn)在班集體管理中,以犧牲學生個人發(fā)展為代價的大量一刀切行為往往成為常態(tài)。

在一個成熟的社會里,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團隊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大局意識、協(xié)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xié)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tǒng)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

選課走班,對我們的教育追求是一次機遇,如何使學生在融入10多個教學班集體的過程中,既是每一個團隊的一員,又不再是班集體的附庸。在這些集體里,協(xié)同合作是為了集體中的每一位個體的成長,凝聚力與向心力既來自于每一位個體的境界,又為了最大限度促進每一位個體,這樣的集體才能使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高度統(tǒng)一。

當學生在內心深處明確地認定自己不屬于任何人,他們可以在許多團隊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時,才真正長大,也逐步有了一些公民的樣子,這時候,他們的肩上也就有了沉甸甸的責任。也只有這個時候,當他們再融入任何一個新的集體時,我們也才會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未來社會需要的團隊意識。



作者 | 李希貴,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北京市十一學校原校長

來源 | 轉載自“河南教師”、新校長傳媒




上一篇:未來職業(yè)教育新前景:引導畢業(yè)生從“找工作”到“謀職業(yè)”

下一篇:中國信通院||中國金融科技生態(tài)白皮書(2022年)